close


旺報【陳一新】

馬英九總統在元旦文告中以「全民團結拚經濟」為題,期許全民同心,朝野合力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授權前副總統蕭萬長成立「民間推動委員會」,邀請在野黨與工商團體共襄盛舉。

以目前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之處境,與30年前相較,不僅今非昔比,也遠不如當年四小龍落後台灣的南韓與新加坡。由中國大陸主導的東協10國加6為基礎的RCEP早已具體成形,加上南韓必能如虎添翼;TPP雖未能在2013年依照進度順利簽約,但在日本決定加入後,也聲勢大漲。

「全民團結拚經濟」做為一個口號是很響亮,但要成功匯集朝野力量,推動加入TPP與RCEP卻非易事。在野黨並不反對自由貿易協定,但顯然有逢「中」必反的傾向。問題是,要挽救台灣經濟就不能在邁向經貿自由化與融入東亞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東挑西揀,因為不論是《台紐經濟合作協定》 與 《台星經濟夥伴協定》,還是ECFA 與《服貿協議》,都是經貿自由化這個「公共財」的一部分。就像天空、海洋、全球化一樣,經貿自由化也是公共財的一部分,台灣無所遁形。

此外,所有關係都是「交換的」 關係。在台紐談判過程中,在最可能受到重大衝擊的紐西蘭農產品方面,我國爭取到將稻米與豬肉列入排除項目,並為我國的鹿茸與液態乳爭取12年調適期,而降低衝擊。證明利益是可以在互利基礎上進行不同領域的交換,應該記取歷史教訓:林肯總統能夠成就不朽功業,不僅有賴府會與朝野的溝通,更得力於檯面下利益交換。

國際政經領域中另一重要原則是:「若是短期的損失可以承受,則長期的利益是可以期待的」。不論是台紐談判、台星談判,或是兩岸談判,雙方都必須承擔一些自己相關產業的反彈,並在經濟上蒙受一些損失,但只要短期損失可以承受,長期的利益可以期待,政府就應安撫、安置,甚至補助產業轉移或輔導員工轉業,竭盡所能,克服困難。

台灣的長期利益是什麼?在兩岸簽署了ECFA、台紐ANZTEC、台星ASTEP後,再與對岸簽署《服貿協議》,即使加上「台日投資協定」,手上也只不過掌握屈指可數的幾個自貿協定而已,不僅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南韓、日本,也落後中國大陸。我國必須再接再厲,將一塊塊積木堆起來,直到有資格參加TPP與RCEP為止。

儘管2014年伊始,美國、歐盟、日本經濟情勢略有好轉,但距離完全復甦還有漫長的路。南韓已與美國、歐盟簽署自貿協定,並極力爭取與中國大陸簽署自貿協定。儘管日本已參加美國主導的TPP,並與歐盟談判「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但也知道再不力爭上游,可能連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都將不保。

民間推動委員會必須先透過各種管道,讓全民與朝野瞭解:(1)經貿自由化是人類「公共財」的一部分;(2)所有關係都是「交換的」關係;(3)「若是短期的損失可以承受,則長期的利益是可以期待的」。唯有如此,推動TPP與RCEP才有事半功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ico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